新闻中心news
正視歷史 守護和平—原侵華日軍731部隊“少年隊”隊員清水英男揭露歷史真相雷火·竞技
雷火·竞技近日,95歲的清水英男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重返中國實現了他的夙願。作為原侵華日軍731部隊“少年隊”隊員,他過去幾十年來一直生活在悔恨之中。他希望日本政府看到並重視他的行動,正視歷史、守護和平,不再重蹈戰爭覆轍。
受木工父親的影響,清水英男從小喜歡做手工,制作飛機模型、維修收音機,還參加過手工比賽。清水英男回憶道:“1945年,我14歲。那年1月的一天,也許是我擅長做手工的緣故,學校老師找我談話,說想推薦我去哈爾濱做見習技術員。當時,我以為是去位於哈爾濱的工廠,結果卻與預想大相徑庭。1945年3月,我作為少年兵應征入伍,同年8月14日,我隨戰敗部隊逃離回國。”
清水英男目睹了731部隊的野蠻行徑,在標本陳列室裡見過嬰幼兒標本。他還曾“被實驗”,吃過部隊提供的含有細菌的饅頭。隨部隊逃離前,他接到指令,到特設監獄撿拾未燒盡的人骨,搬運炸藥並炸毀731部隊的罪証。“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我目睹了731部隊制造的慘絕人寰、人間地獄般的景象,這些景象成了我一生的夢魘。”清水英男告訴記者,從第一個孩子出生起,“每當夜裡聽到孩子的哭聲,我腦子裡就會閃現731部隊標本陳列室裡的畫面,仿佛那些逝去的孩子在哭泣。”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在中國犯下了世界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國家級罪行。”這是“謝罪與不戰和平之碑”上刻著的碑文。這塊石碑由日本民間友好人士於2011年集資建立,旨在紀念在731部隊罪行中遭受苦難的人,表達對和平的祈願、對戰爭的深刻反思。
“完成中國之行,我冒著很大的風險。日本右翼勢力多次反對我重返中國謝罪。起初,我心中充滿了不安和擔憂。到中國后,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証陳列館和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的中國朋友周到地接待我們,消除了我心中的不安和擔憂。”他說,“離開731部隊后,噩夢一直伴隨著我。完成中國之行后,我很少再做噩夢。”
2015年,清水英男和家人到長野縣飯田市和平祈念館觀看“為了和平的信州戰爭展”,一張731部隊舊址的照片勾起了他的回憶。該展覽實行委員、飯田市歷史研究所調查研究員原英章開始了解清水英男的經歷。2016年,清水英男又受邀參觀了由“飯田市和平資料收集委員會”舉辦的和平展,陸續認識多名日本民間反戰團體成員,對日本侵華戰爭有了新的思考。在原英章等人的鼓勵下,他下定決心公開自己731部隊“少年隊”隊員的身份,並參與和平活動,揭露侵華日軍細菌部隊的罪行。他不斷舉行公開演講,講述自己在731部隊的經歷。這也讓清水英男不斷受到來自日本右翼勢力的攻擊。他說:“一些日本人不願面對歷史真相,中傷與打壓接踵而至,讓我憤怒,更讓我心寒。”
今年2月,清水英男和侵華日軍細菌戰部隊“榮字1644部隊”成員后代竹上勝利,一同拜訪日本細菌戰問題研究專家、侵華日軍細菌戰中國受害訴訟原告團日方証人近藤昭二。本報記者當時就在現場。清水英男指著731部隊第四期“少年隊”隊員和部隊部分頭目的合影復印件,向近藤昭二講述他在731部隊時的經歷雷火·竞技,並指出這些人的名字。
“在日本,很多人說我是‘騙子’,甚至有日本書籍妄稱731部隊就是一個‘歷史騙局’。”清水英男告訴記者雷火·竞技,從中國撤離時,上級下達命令,要求他們所有人都必須銷毀與731部隊相關的証據,盡管如此,依然有零星資料被帶回日本。他多次展示包括從中國撤離時帶回來的731部隊第四期“少年隊”的合影、《731部隊留守名簿》以及3張印有“滿洲中央銀行”的老舊紙幣。
多年前,清水英男決定將自己保存的唯一一張731部隊照片和有關証言公開展覽。然而,2022年6月,當飯田市和平祈念館資料室准備將731部隊專題展板遷入紀念館主展廳之際,意外收到該市教育委員會緊急函件,要求與731部隊相關的照片和証言不得在館內展出,同時勒令將“南京大屠殺”表述統一改為“南京事件”雷火·竞技。這一決定遭到質疑和抗議,飯田市教育委員會最終決定用一塊展板介紹東京地方法院有關731部隊曾實施細菌戰判決書的部分內容。清水英男憤怒地說:“包括我在內的731部隊成員的証言展板雷火·竞技,時至今日仍未被飯田市和平祈念館採用。”
“在成長過程中,我曾被日本政府的教育所影響,一度對歷史真相知之甚少。后來,我逐漸意識到日本軍國主義對鄰國造成的深重傷害。作為原731部隊‘少年隊’隊員,我深知自己以及731部隊的罪行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的傷害。這段歷史不能被遺忘——它是痛苦的記憶,也是對人性、道德以及戰爭殘酷性的深刻反思。”
今年2月6日,受東京的女子聖學院邀請,清水英男在該校“戰爭與和平思考日”進行演講,並公開証言。講述731部隊所犯下的罪行時,清水英男數次哽咽。一名高二學生聽完演講后向記者表示:“聽了這次演講,我第一次有機會詳細了解731部隊的情況。他們實施人體實驗等罪行,實在令人震驚。但在日本的教育中雷火·竞技,這類事情並沒有被詳細提及。”